进入2018年,一些地方经济数据“挤水分”的新闻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。1月11日,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,有关方面首次披露,在更改统计口径(注册改为在地)后,滨海新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6654亿元,较此前公布的10002.31亿元缩水约1/3。
无独有偶,2018年1月3日召开的内蒙古经济工作会议也披露,经过初步认定,内蒙古应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,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%,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基数也相应核减。
在各省份相继公开挤出统计数据“水分”的同时,各界也高度关注如何建立长效机制,保障地方一级统计数据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。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对此,2018年1月12日,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表示,要扎实做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准备工作,完善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实施方案,为正式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奠定基础。
源头上为地方数据“挤水分”
2017年6月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《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》。按照计划,这一改革将于2019年实施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作的介绍,在改革实施后,各省份GDP核算由现行的省级统计机构核算,改革为国家统计局组织领导,省级统计机构共同参与的统一核算。
据李晓超介绍,此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数据长期存在着地方GDP总和和全国GDP无法对应的现象。中国进出口数据在实施统一核算改革后,将实现地区GDP汇总数据与全国GDP数据的基本衔接。
目前,我国全国GDP和地区GDP采取分级核算制度,即国家统计局核算全国GDP,省一级统计局核算本地区GDP。中国能源数据在这一核算制度的影响下,多年来,我国统计领域长期出现地方GDP增速远高于全国GDP增速、各省份GDP总和相加也远高于全国GDP总量数据的现象。2016年,全国31省份中只有3个省份的经济增速低于当年全国6.7%的增长率。
这一数据现象使外界普遍认为,一些省份在统计本地经济数据中存在着“注水”情况。近年来,这种猜想得到相关权威部门调查证实。
2016年3月,监察部通报了河北、山西等五省的5起地方统计违纪典型问题,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,2014年至2015年5月间,该县虚报联网直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.4亿元,虚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9.3亿元。
面对普遍存在的地方经济数据失真问题,统一核算制度改革的出台被视为保障统计数据真实有效的一剂“猛药”。统一核算改革的推进将对防止地方GDP统计“注水”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?
对此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了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院长范子英教授,他认为,为确保2019年统一核算改革成功实施,必须做到改革前统计数据与改革后统计数据有效衔接,这使得地方政府有动力主动去除目前本地经济数据中的“水分”。而未来统一核算改革落实后,地方经济数据统计将由国家统计局主导。国家统计局有自己的统计调查大队和企业数据直报系统,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能较少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,从而保持相对独立性,使地方经济数据可靠性获得提升。
(文章来自网络转载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删除)
(欢迎了解更多经济数据详情:https://www.ceicdata.com/zh-hans ) |